當台灣鬼片審美遇上了美式敘事驚悚片,誰才叫主流?——《詭鄉 Eerie Hometown》


電影簡介

由居美台裔新銳導演馬新語所執導,創作靈感取材自導演及監製陳頡昕的家族故事,男女主角分別由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裡備受關注的初孟軒,和以《八尺門的辯護人》入圍金鐘的雷嘉汭擔任,配角則是由「國民阿嬤」王滿嬌,以及在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裡飾演老二一角的張翰上陣。


故事聚焦在台中梧棲,一位從美國回台的男子李昂,在回家後發現被發病危通知的奶奶安然無事,並且更多了一位神秘女房客小文。他在收集節目企劃素材的同時,更試圖在故鄉找到有關父親曾經的一切,卻在探索的過程中,得知了與父親有關的一件命案,自己也一步步踏進,由怨念豢養起來的宿命之中。



觀察細節


一、符咒

電影中第一個出現的詭異點,對於觀眾而言絕對是男主角撕開的符咒,並隨著符咒被撕開,眼洞中佩華奶奶隨即出現,這看似刻意安排的嚇人點,卻也替整部電影的「過去」揭開了序幕—— 在房子裡出現的一切事物,是被符咒所封印住的過往。而隨著故事線推進,才會慢慢知道符咒和二十三年前的命案有所關聯。


二、魚缸

我猜,本片令觀眾最匪夷所思的設計,應該就是男主進家門後,冒著泡的魚缸和裡頭的魚兒了吧!這無疑是導演刻意安排的鏡頭語言,最直觀的感受會和電影開頭中所出現的「下沉」連結,藉由畫面隱喻帶出如同魚下沉到魚缸中那般,被「侷限」,或是說被「困住」的感受。而再仔細探討後,會發現除此之外,導演更在電影中重要的故事轉折處,都放上了魚缸,像是當女主小文的真實身份曝光後,魚缸孤單的一隻魚;以及在電影最後,出現在診所中的魚缸,巧妙地連接起整部故事的頭尾。


三、相片

看似是在單純紀錄回憶的相簿,實則呈現出了《全面啟動》中,那顆不停旋轉的陀螺那般的效果。當故事穿插在虛實之間時,導演巧妙運用了「相片」這件事,讓觀眾自己腦補真假。從桌上原本被男主角蓋住的父親年輕時的照片,不斷再度立於桌面;到最後男主拍攝女主後,貼在本子上的女主照片,都讓「所以到底有沒有發生」變成了記憶點及觀眾會研究的點。




對我而言

這部作品對於學過鏡頭語言的人而言,會是一部非常值得玩味的電影。我個人第一個感到興奮的是導演在女主身上所運用的「揭示鏡頭」,利用注意力在前面還很嚇人的奶奶身上時,一個很不刻意的平移後,讓女主角小文登場。這種手法會讓我想到我很愛的希區考克或是黑澤明。此外像女鬼再度變回人樣的效果,也會讓我想到《Sh! The Octopus》裡,很經典的no-cg效果。


我個人覺得可惜的地方是,片商宣傳的重點是「台灣鬼片第一」,但其實整部片給我的感覺更偏向Jordan Peele的《逃出絕命鎮 Get Out》或是《我們 Us》,帶給人的並不是像《厲陰宅 The Conjuring》那種鬼嚇來嚇去的那種套路。裡頭出現的人鬼情結合假象的走法,反而會讓人想到07年的《見鬼十法》或是08年的《畫皮》。


對於台灣的市場觀眾而言,只要是聽到「鬼片」或是「驚悚片」,無疑都會對標到像是《紅衣小女孩》或是《粽邪》等這種,繼承了《七夜怪談》效應的片,利用眾所皆知的鄉野傳說及宗教民俗,讓觀眾進戲院後能很快產生連結;抑或是會對標到《咒》或是《忐忑》那樣,透過偽紀錄片手法,將懸疑推理結合真實事件,強迫觀眾產生共感的作品。但本片好看之處在於的是「細膩」和「觀察」,對於早就習慣直接暴力的台式審美而言,這無疑是一種挑戰,更何況其中僅靠著新生代演員撐起整部片,對於有卡司迷思的台灣觀眾而言,也多半會產生選片遲疑。


整體而言,《詭鄉》以極低預算之姿,成為近幾年台灣恐怖片中,如同《咒》那樣帶給我一些新鮮感的作品,雖然對於歐美口味而言,這些手法早已存在多年,但對於敢挑戰台式審美的導演,實在屈指可數。這部我會推薦給喜歡「觀察電影」的觀眾看,因為裡面除了既定有的嚇人元素外,更多的是可以好好沉澱的細節,但如果你是喜歡「觀賞電影」的觀眾,我反而想邀請你進戲院看看,或許會不喜歡,但這部電影的精緻之處如同精品一樣,在你看不懂Maison Margiela的同時,卻也增加了你多認識一個品牌以及「審美」。


155.9K

隨機推薦作品

USDT「零手續費」的 Plasma 是什麼?

Model #1

《靈魂標本室番外》第六章 ·《燈火之外》

【紀錄】CP應援咖啡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