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上線就衝到市值前100名,Plasma 是什麼?這個帶著大量資本投行背書的新項目有何特色?本文將解釋 Plasma 的核心概念、其突出技術,並與市面上其他類似項目進行比較。
(正文開始)
Plasma(XPL)是一個支付網路,它的目標,也是項目的最大亮點,是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實現「USDT 轉帳零手續費」。它透過可擴充的高吞吐執行架構,可每秒處理超過 1,000 筆交易,同時仍維持比特幣級別的安全性。Plasma 對開發者相當友善,具備 EVM 相容性、模組化合約執行,以及混合式 UTXO/帳戶架構,既支援質押,也支援在比特幣之上部署應用。
Plasma 如何在比特幣上做到 USDT「零手續費」?與其他比特幣支付方案有何不同?
Plasma(XPL)之所以能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實現 USDT「零手續費」,來自協議與架構上的一系列創新。
先進的共識機制(PlasmaBFT/Nakamoto PoS)
- Plasma 採用經同行評審與發表的「Nakamoto 權益證明(PoS)」共識機制 PlasmaBFT,讓交易最終確定性可低於 1 秒,延遲與成本相較比特幣主網可降低百倍以上。這使網路能在承襲比特幣安全性的前提下,達到每秒 1,000+ 筆的處理量。
- 這個共識層特別針對穩定幣交易優化,讓高吞吐、低成本的運作成為常態。
協議級 Paymaster(代付手續費)
- Plasma 內建協議管理的 Paymaster,會替使用者支付交易手續費,因此使用者在轉 USDT 時不需要自己出「Gas」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搭公車時有「月票」或「雲端代扣」幫你付費,乘客上車就走,體驗更順。
- 混合式 UTXO/帳戶架構
- Plasma 以原生 UTXO(未花費交易輸出)為基礎,但同時支援帳戶模型的邏輯與智能合約,並可用 BTC 支付 Gas。這讓資產在「硬幣袋」型(UTXO)與「帳戶本」型(Account)之間自由切換,兼顧相容性與彈性。
EVM 相容與模組化執行
- Plasma 完整相容 EVM,開發者能直接部署以太坊風格的智慧合約與 dApp,也為未來支援其他 VM(如 Wasm)預留空間。這種模組化設計,讓比特幣生態也能長出更靈活的支付與 DeFi 應用。
深厚的流動性與機構級支持
- 在上線之初,Plasma 就聚合了超過 20 億美元規模的穩定幣流動性,確保「零手續費」轉帳背後有足夠的市場深度與基礎設施。
零手續費方案的範圍
- 「零手續費 USDT 轉帳」在初期會優先針對 Plasma 自家產品啟用,並透過與大型交易所(例如 Bybit)的合作,為使用者代墊網路費用,直到計畫資金使用完畢。
- 提醒:零手續費通常是協議補貼或合作計畫的一部分,實際適用範圍與時程,會依計畫進度調整。
Plasma 與其他比特幣支付方案的差異
比特幣主網
- 原生比特幣交易受限於區塊大小與確認時間,手續費較高、吞吐量較低(約每秒 7 筆),費用也會隨網路壅塞程度而波動。比特幣網路就像是尖峰時段的國道主線,安全穩健,但塞車與通行費難以避免。
閃電網路(Lightning Network)
- Lightning 主打 BTC 的鏈下即時、低費用支付,但主要服務 BTC,而不是像 USDT 這樣的穩定幣。它也需要使用者管理支付通道與流動性。費用雖低,但並非「零」。Lightning 就像是先預存路權的「快速通行卡」,跑起來很快,但要先設通道、管餘額,且目前不以穩定幣為核心。
其他比特幣側鏈/Layer 2
- 多數能降低費用、提高吞吐,但通常沒有「協議級零手續費」的穩定幣轉帳,並且較少同時提供 EVM 相容、UTXO/帳戶混合模型與協議代付這種「三合一」設計。
以太坊與 EVM 鏈
- 雖然像以太坊、Polygon 等鏈對穩定幣與高吞吐很友好,但它們不會直接繼承比特幣的安全性,Gas 費也常隨網況波動。以 Polygon 的 Plasma 架構為例,透過詐欺證明與鏈下資料可用性來擴容,但沒有提供協議層面補貼的「零手續費」穩定幣轉帳。
Plasma 能提供 USDT 零手續費轉帳,關鍵在於協議級代付(Paymaster)、新型 PoS 共識、UTXO/帳戶混合架構與深厚流動性這四大支柱。相較其他比特幣支付方案,Plasma 不僅讓穩定幣轉帳更像「上車即走」的體驗,還把以太坊開發的熟悉度帶到比特幣的安全性之上,兼顧速度、成本、相容性與生態延展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