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職到現在已經進入第三週了,但因為中間經過了兩個連假,實際上班的天數好像不多。比起前兩週不是手忙腳亂就是閒到發慌的狀態,這週的我,終於開始感覺到有那麼一點「在工作」的感覺。
我現在已經比較熟悉前面列印報表的模式,也開始能獨立完成一些確認的步驟。主管讓我開始練習管理排程檔案,要針對一週後要上線的工單進行安排和調整。雖然這件事的確是生管工作的核心,但對我這個剛從傳統鋼鐵業跳來電子業的門外漢來說,還是有點吃力。
電子業的生產結構比我想像得更複雜,一個工單裡可能牽涉到多種版本、不同部門的對應、還有零件進料的時程。對我這種喜歡一條龍邏輯通順、從生產到出貨都能掌握的人來說,一開始真的很難消化。幸好我身邊有N小姐這位專門負責樣品排程的好同事,她一有空就會主動教我一些細節,也會耐心地講解整間公司生產的結構邏輯。
我才慢慢拼湊出之前另一位同事口中那些「點這裡、對那個」到底是什麼意思。原來那些不是亂按的儀式,而是有它的邏輯和原因,只是沒人說給我聽。雖然我還沒能完全熟練,但現在操作起來至少不再像盲人摸象,有方向、有底氣了。
更讓我覺得幸運的是,我的主管真的很照顧我。他不會把我丟到現場自生自滅,也不會用「這是你的工作啊」來推卸。相反地,他常常叮嚀我要穩穩打好基礎,不用太急。他說:「你現在學的每一個小動作,以後都會變成你工作裡的直覺反應。」聽起來有點像老師在講大道理,但實際做起來才知道這句話多有道理。
我也漸漸發現,電子業的生管雖然不像鋼鐵業那樣每天都有明確的現場進度、機台排程、出貨壓力,但那種資訊量的龐大、各部門交錯的細節,也有另一種挑戰。每一份報表看起來都只是幾行字,實際上卻藏著整個生產鏈的變數。
雖然離完全上手還有一大段距離,但至少現在的我不再像第一週那樣每天看著時鐘數下班,或第二週那樣被報表搞到懷疑人生。主管扛下大部分的責任,讓我能安心地慢慢吸收、慢慢學,這樣的節奏其實很難得。
老實說,我還是會懷念以前那種跟同事一起趕貨、抱怨、喝飲料、加班到滿頭汗的日子,但現在的我,心情上比較穩定,也開始能看清楚新的方向。或許「蜜月期」也差不多要進入「成長期」了吧。
至少到目前為止,我真的沒有後悔進這間公司。